中国江苏网11月14日讯 “物联网电梯”,顾名思义,即给电梯运用物联网技术。在苏州,由质监部门负责牵头的“电梯物联网”项目工程于2015年初启动,截至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记者了解到,我市的电梯物联网项目核心工作,是通过建立电梯物联网政府平台与企业平台对接,通过对电梯部分数据的共享,实现电梯在遇到故障尤其是困人故障时,能够自动接警处警,提升救援能力。
苏州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陈亮亮介绍说,年内我市有至少4000台“物联网电梯”启用。而此类由政府与企业平台对接的运营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
遇困人故障可自动报警 电梯救援增添第4道屏障
“物联网电梯”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当时被称为“苏州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96333’”项目的二期工程,技术的具体实施工作则是从去年初启动的。
“我们现在对‘96333’很熟悉了,因为市区所有电梯的轿厢内,都贴上了一张含该电话的标签,一旦有市民被困在电梯内部,即可拨打呼救,救援人员会在最迟半小时赶赴到现场。”
陈亮亮说,苏州的电梯总量已经接近11万台,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占比达到了1/40。庞大的基数下,困人故障自然时有发生,所以必须采取更好的技术和举措来保障乘客的安全,比如一旦发生困人,电梯能不能采取自动报警呢?
“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启动了‘物联网+电梯’项目的研究,并搭建起了电梯物联网第三方平台。”对方解释说,该平台与全市6家电梯制造企业的企业平台对接,通过协议的方式共享数据、分析数据,成功实现了最初的计划。
举个例子,在电梯无故障时,数据以代码“00”的形式在双方平台互通,那么“00”这个数字的含义,即代表“电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以此类推,将代码“01”表示“电梯运行时安全回路断路”的故障;将代码“02”、“03”分别作为电梯轿厢的“关门故障”和“开门故障”,那么一旦平台收到了“02”或者“03”的数据信息,即意味着电梯处于对应的异常状态中。
把实际的故障转化为数字代码,通过网络传输给平台,使得平台方能在第一时间收获信息、解码故障,做出及时的判断和跟进措施,就是“电梯物联网”的基本原理。由于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极快,可能耗时仅仅几秒,成就了其救援能力的强大。
陈亮亮表示,“电梯困人”是一个组合信息——电梯载人+故障,只要满足该条件,接入物联网的电梯会以秒计算向救援平台输送信号,而此时救援人员也会立即奔赴现场实施救援,单从环节上就比打电话呼叫救援要高效得多。
“不仅如此,由于不同代码表示不同的故障类型,‘物联网电梯’困人后,救援人员还能解读代码了解故障根源和电梯具体位置,做出对应的措施,比其他救援方式都要精准。”他告诉记者,如果算上电梯内本身就包含的物业报警铃、“96333”电话和“400”开头的24小时企业救援热线(注:并非所有电梯均张贴了企业救援热线),“物联网电梯”算得上电梯救援的第4道安全屏障,具备了高精度、高效率和高科技。
“物联网电梯”已在试运行 苏州年内有4000台率先启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和电梯物联网政府平台对接的6家企业分别是:日立电梯、三菱电梯、江南嘉捷电梯、康力电梯、巨立电梯和通力电梯,他们均建有对应的企业数据平台,且已经开始对各自的电梯采取物联网管理,只是仍处于试运行阶段,预计年底前可进入正式运营状态,数量也增至4000台以上。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园区的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物联网电梯”的强大。
在一间不算大的控制中心内,记者看到了4台约60寸的显示器以“田”字的方式安装在墙面上,非常显眼。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赵碧涛称,别看4台显示器的内容不同,实际上都是在24小时不间断对他们维保的电梯进行网络监控,你看右下方的地图上布满了绿色气泡,那就是我们公司“负责维保的电梯。”
交谈中,记者发现赵碧涛所言的绿色气泡中,突然冒出了“红色”,与此同时右上方的屏幕进行跳转,弹出“电梯故障”的内容。
原来,红色气泡即表示有电梯发生故障,而故障的发生时间、数据代码、具体内容以及电梯的详细位置、对应负责维保人员等也会对应予以显示,就算是外行人也能一目了然。接着,他又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了一款与上述系统对应的软件,进入“设备抢修”界面后,立即跳出与屏幕对应的信息。
“这个软件我们要求维保人员必须安装,一方面是方便信息获取,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赵碧涛说,“维保人员在到达故障现场后,通过软件发出对应的信号,我们控制中心的显示信息就会切换至‘维修中’、‘故障排除’等,并会记录对应的处置时间。”从整套系统试运行的效果来看,电梯维保的效率确实也明显提高。
记者得知,从电梯困人救援来看,由该公司维保的电梯人员抵达现场时间在15分钟以内,比全市的平均时间要快3分钟,而救援时间仅4.4分钟。“等越来越多的电梯用上物
联网系统,救援时间还会大幅缩短的,哪怕乘客自己不说,我们也能知道他们被困在哪个小区哪台电梯的哪一层,知道采取哪种解救方法既安全又方便。”
电梯从自动化走入智能化 制造企业、维保单位监管更科学
我们知道,电梯发生困人故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后期维护保养的不到位。记者从“96333”指挥中心了解到,在2年左右的时间里(截至今年5月底),该平台已接警3万余次,累计处理电梯困人故障7096起,解救被困人员14732人次。既真实反映了“96333”强大的应急救援能力,却也从侧面显示出电梯行业的一系列问题。
“按照相关规定,电梯维保时间为半个月一次,但从实际来看这样的周期设定并不合理。”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苏州分院检验五室副主任程哲说,因为不同场所的电梯使用频次、载人多少均不相同,一概而论的做法显然有点滞后,“更何况有的维保单位不够负责,电梯故障才如此高发。”
对于此次苏州试行“物联网电梯”,程哲认为意义重大,除了能为乘客提供一份自动化的保障外,他认为这也是电梯迈入智能化的第一步。
站在监管部门的角度,因为“物联网电梯”会一个不漏记录下对应电梯的运行数据信息和故障数据信息,只要加以利用分析,便可了解哪些维保单位下的电梯故障率最高,哪些维保单位最负责,与苏州维保单位星级评定相结合,掌握电梯的产品质量,实现对电梯生产企业和维保单位的科学监管。
而站在企业的角度,把原本离散的数据组合成“数据模型”,能为研发与制造提供极大支持。“苏州的电梯制造量占到全国1/4,一旦有企业完成创新,很可能将推动行业的整体进步。”程哲表示,届时无论是升降客梯还是人行扶梯,不管是电梯的制造零部件还是后期的维护保养,都会比现阶段更加安全、可靠。
据市质监局介绍,目前国内已有城市建成电梯物联网项目,苏州电梯物联网项目的建设正是借鉴了其他城市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地电梯产业特点,在方案架构和技术路径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政府平台与企业平台对接,再由企业平台连接电梯监测终端,并对监测终端采集的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稳定性负责。
“我们也会向企业提供电梯基础数据信息,实现双方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物联网电梯”运营模式为国内首创,优点在于后期管理相对稳定,运营维护也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一旦成功有望在全国范围推广。